序13、浊水重修宗谱序
从来家之有谱,猶国之有史,昭信纪实,重本敦倫,所以使后世子孙明受姓之始,各所有自出之祖也。世姓为源,庻姓为流,源深而流长,水大而枝盛,非筆之于谱,何以使数世而遥晓。然于祖考之所自出,而不至相视如秦越乎?故家谱之作,于蕃衍之日者,诚亟。而作于迁析之后者,尤不容缓也。
汪之得姓,追述详尽,无容赘书。近按道元公者,爽公下五十七代曰濆公,六十一代曰焱公,迄四传曰寿,迄五传曰朝道公,乃朝卿五世孙也。聚国族于桐林,而喟然曰:庶矣哉,遂相濁水,沃野膏腴,可以棲迟爰築室以居之。嗣后士农各安其业,丕承燕贻,代有贤聲。世所称家诗书而户礼乐,习愿仅而俗忠良者也。
上稽道元始迁,生子曰武、曰凱二支,盛衍迄今昭代,屈指八十五世。子孙蕃盛,前后彰彰在人耳目,乌容不书之于谱以示后之考究乎?万历庚辰岁,青岚彚修,虽標系而不过大畧也。幸今桐林選煌领袖而任通、任虎、任桂、任松等思析居異地,系序殘阙,乃奋然决志,和而修之,俾道祖之芳踪,濁水之遗徽,无不厯述详书,直将使先代之昭穆,百世之源流,燦若指掌,不亦伟哉。嘻!今人續前人,后人復續今人。固可云世世子孙相传,不朽之典也。
是为序。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甲寅岁
寿公二十世孙任松薰沐敬书
序14、灱田支派序
古者有大宗,有小宗,又有别宗。盖以因生赐姓,贵贱不同祖也。今百世一姓,贵贱同宗,而此意存焉。何也?如我汪氏,祖焱公为大宗,东井祖康公为小宗,而灱田又各私其迁祖为别宗。其名殊,其義一也。
焱公四传曰寿公,又八传曰可贤公。祖少庸公父子贵公,世居桐林,去祖居数里曰灱田。不乡不市,半村半落,天然沃壤也。乃顾而乐之,遂为灱田之迁祖焉。嗣后雖无科甲蟬聯,黼黻皇猷之盛,而秉礼守義,席丰履厚之辈,代不乏人。今任龙公之子康亨公,家传孝友,无慙清白之遗;继述前微,克绍箕裘之业。子男五人猶燕山五桂,孙枝秀起若谢家玉樹。虽地脈之灵长,祖德之悠远,其宗法源流蓋亦宜亟讲矣,因为之序。
乾隆壬寅年(即公元1782年)
登仕郞侯选经厅堂 东井裔 朝章东轩氏 谨序
注:1、黼(fǔ音“府”)黻(fú音“扶”):古代礼服上的花纹。此代指身份显赫。 慙:“惭”的别体。
2,选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本卷三。
序15、桐林重修宗谱補序
予曩试洪都,过章门遇族人,輙询之,皆曰祖某宗某。溯其世次,尊卑立辨者,则由有谱,不必徙自桐林者也。而徙自桐林者更详。
予桐林人也,先人故址,藉以频棲。自始迁祖宋靖王焱以迄于今,已七百余载。水源木本。数典未忘,猶憶童时甫識字句。先君子指旧序示璚,曰此吾汪氏宗谱,石桥凤冈先生手辑耳。凢徙自桐林者,莫不有序,惟吾桐林无。意者以吾桐林为宋御史汪刚中裔,其文章政事具详邑史。所谓明德之后,必有达人,以待補序于我后人乎?尔小子其速发愤,念祖功宗德以无负凤冈先生期待之心。嗟夫!此先君子之言,璚固未尝一日忘也。抚今思昔依然,故吾不惟有负凤冈先生期待之心,并无以慰先君于地下矣。
兹幸吾汪氏重修家乘于聚林堂,璚厕其列。徙自桐林者诸君子又各有序,而序吾桐林者亦非不有其人,而予卒不辞焉者,蓋亦以先君之言难忘耳。
是为序
嘉庆甲戌(即公元1814年)
桐林后裔宇璚崑陵氏谨譔
序16、汪氏宁公支谱序
修水汪氏族谱,缙绅先生序之甚详。壬午春,有裔孙汪翰者,馆学宫名宦祠,一日持谱请序于予。予曰:“诸贤序之详且悉焉。”翰曰:“不然,夫族谱之作,非止列名氏纪年代已也,必有劝戒之意存焉。今师台不惜珠玑冠诸篇者,使生族览之,富者周其贫,贵者励其贱,贤者导其不肖,斯为善矣。”予不觉欣然曰:“诚哉,生之言 也。”
溯生族锡姓,肇自姬周。鲁成公之次子汪,因名赐姓,封颍川侯,为烈祖。以靖王焱之五世孙宁公为元宗。其间若以文学显,若以武功著,忠孝节义名列史册,难以罄举。所当特书以为子孙观感劝戒,使一姓之中,砥节砺行此春秋大义也。今汪氏支派蕃衍,散处州县,而必合其昭穆,毋使失序。使近者不疏,远者不紊,则又眉山苏氏之遗意焉。且予见世之连宗合族者,凡驷马高车与凡夫辈不稽,何许同堂?爱敬本一脉,亲亲反陌路弃之,良可慨也。稽汪姓谱,无论远近、富贵、贫贱、贤愚、诚一本流传,考核详明,爱之联之,以敦亲亲之义,千百世同堂聚处矣。
予故嘉汪生之言,遂展阅汪氏之谱,信矣。富贵贫贱例得并书,以备劝戒,非徒纪年列氏者,吁后有作者当必奉此为宝鉴矣。因乐为之序
乾隆壬午年(即公1762年)
敕授修职郎南昌府义宁州儒学司训加一级年家眷同学弟 张帮锐 拜撰
注:选录自修水庙岺《汪氏宗谱·忠孝堂》公元1994年重修本。
序17、宁公支谱源流序
韩文公云: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我汪氏自姬周赐姓,食采颍川,号汪侯。传六十一世,其间名贤显宦,固后先辉映矣。厥后焱祖平寇有功,诏封靖王,移镇豫章,即卜宅武邑之桐林。
三传而文清、文演。演生浒,浒生福、康。福迁高庄赤颜山;康迁田坑,复迁邑东井头。文清生济,济生寿与宁。寿承桐林故址。宁由桐林迁婺山,为婺山始祖。
宁生炜、熺。熺分居徐塅、枣树下等处。炜生元辅、元弼。辅迁银炉。弼生荣,荣生超一,超一生班安,安生华十三,十三生宗泰,宗泰生克济、克游。克游迁下埚。克济生贵显,显生伯漋、伯渔、伯海、伯清。漋分迁宁州鸡冠石。清分迁崖下,海居东窝。渔生禹载,载生溶渊、澄江。溶渊居白茅洲,惟澄江仍居婺山。
溯其由来,既珠联而璧合;稽所自往,亦棋布而星罗。非谱何以原委详明哉。
总之世次有序,辨昭穆也;迁徙有里,详出处也;节孝必录,寓激劝也;寒微不弃,重根本也;贵显无援,绝攀附也;婚姻核实,严正始也;生葬备详,防遗失也。一谱而众美具,祖宗在天之灵,不大可慰乎?子孙相传之远,不益足信乎?
抑又念谱牒之辑,始于雍正甲寅(1734年),乾隆壬午(1762年)续之,壬寅(1782年)又续之。递至不孝今例满应修。洵不文,得附诸君子后,互参考订,由始迁以来,源流井井,准以宗法,以成一家之信乘。俾继起者皆得援斯举以加编辑云。
伯渔公裔孙洵撰
序18、银炉谱序
闻之国有史,家有谱。史以纪治绩,谱以纪世系,其体虽殊,其义一也。故家之谱非图炫耀文词,显著家声,以侈世族之盛。盖将以清流源明根本,虽鲁朴无文,足以昭信,而彼之华腴满目,非纪实也。
如吾汪氏,由颍川侯绵绵延延至焱公,是为我桐林始祖。万尚公,焱公九世孙也。不可谓文献可徵乎?可讪者庸恶陋劣辈,妄谓其祖某派之后,拜子仪之墓为郭崇韬之谬。胡不闻不肯冒认梁公如狄副枢者。
兹桐林倡举修辑族谱,仙孺、玉石、文演、汉儒不忘先烈而亦合族缀姓为心,则支派之分世系之清,前之诸君子详明缕悉,不复赘,幸而子姓兄弟斟酌葺修,朗朗然如星月之光,长垂不朽也。
所谓谱牒废,久后人不知其来处,倖而免耳。滔从诸君后,敢以一言附之。
时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岁。
宁分81世裔孙贵源支裔滔撰
注:1、前共五篇序均选录自《汪氏宗谱·聚林堂》民国二十五年丙子重修本。
2、还有二篇《银炉支谱序》未选用,系“善智若藏”及“万芳”二先生作,特纪之。
序19、由雾山徙鸡冠石及东窝和崖下分迁序
自江南而西,其转徙不一,桐林之汪氏则自靖公始。婺山之汪氏则自甯公始,顿挫外服。没世后得赘西平,以成大姓,则自贵显始。
显以元吏学判司南宁路。初,世祖用伯颜言,通海运,后显充押运糧官,由江入海,底直沽。篙师不谙海道,漂殁漕舟,僅以身免。其四万余石米无升斗存者,上命覆鞠之。至燕京五日,死于遣卒之先。嘱诸子曰:海运虽甚便,风浪叵测。汝辈迁厥乃居,无以朱清张瑄自比,先是海盗朱清等,备知濒海曲折,世祖寻就招怀,乃命置漕舶由海入京,顯故及之其子获骸骨歸葬。
夫人刘氏经纪丧事,毕,逾年遂遣长子伯漋迁分甯州雞冠石。三子伯海迁东窝。里留次子伯渔居霧山。
元至治元年辛酉岁,上以海运覆糧者免惩,始得逭其罪。次夫人韩生子伯清、伯。未及事卒,清迁何崖。漋四传生旭、馗。馗永乐间由清吏司官浙江宁波知府,长旭以修职郎任山东济甯训導。其余倚徙林谷,土著侨寓,文物典章于戏盛矣。
兹诸先生绻绻于家乘,勉余恊力仔肩,以勷重典,帙成又属余言,俾识分迁所自。始余阅旧谱所载遗事,如悬鉴然,独贵显事失详,世亦罕有知者,是书以耳。且传述简质、不知侈其由来,故用之序以传信,幸托不朽。
时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岁
对山刘学俊书
序20、迁东窝序
族何以贵谱哉,上纪祖宗之功德,下载子孙之迁徙,所以扬前烈,示来兹,使人不忘厥本也。晚近以来,類多盈编累牘,妄扳硕彦,以彰家乘,只为斯世贻讥,曷足重乎?
吾支祖甯公,由桐林迁婺山,数传至贵显公三子伯海,迁居东窝,十余世于斯矣。今幸鸡冠石列宗先生倡修甯公支谱,是以踴躍从事。因流溯源,不忘其所自出。繍愧庸才,不能长驾远驭,旁搜博採,以志前古后今之盛举。然水源木本之思,人情类然。今不惮心力,不畏艰难,共勷斯举,告厥成功。庶后之人,按籍而稽,俨覩先型之宛在,以垂奕冀于无窮也。
是为序。
时乾隆壬午岁(即公元1762年)
甯公裔孙 传繍 撰
大饱眼福啊。本家辛苦了。
拜读了!谢谢双子客 本家!双子客 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