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书生 发表于 2006-3-17 22:05:37

祯明三年正月(589年2月10日),隋军攻占建康,陈后主陈叔宝被俘,南陈灭亡
这一年44世祖华公才四岁,而僧莹公约卒于594年,作为南陈戴国公,能保全性命都不错了,还奢求什么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亡国之臣的僧莹公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大而又眷恋故国,在亡国几年之后就逝世了.因而44世祖华公为母挈归外氏,不久母亦卒,时年九岁的华公为舅父牧牛是很可能的.

hnnywjg 发表于 2006-3-18 09:21:51

说的有道理。

kingcheng 发表于 2006-3-18 09:33:57

茂和老师辛苦了哦^_^

恭忠全正义 发表于 2006-3-19 14:12:50

支持皖中汪,我也有此疑义

恭忠全正义 发表于 2006-3-19 14:14:24

这么说,汪华的父亲在七十岁时才生下他????

恭忠全正义 发表于 2006-3-19 14:28:51

更严重的是,汪华后面还有两个弟弟.在父亲七十岁生下自己后,怎么可能再生下两个弟弟?
还有,父亲年轻时生的子女在哪里?难道他从二十岁至七十岁之间没有子女?
这确实是个值得严重怀疑的问题,我认为这里面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hnnywjg 发表于 2006-3-19 15:07:32

恭忠全正义本家,你看的很细,这点是值得考虑。
前人留下的历史资料会有许多漏洞,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整理,使其完善。

大风 发表于 2006-3-19 16:38:53

不错。。。

极速风暴 发表于 2006-3-19 17:15:20

有疑问,都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nkwmh 发表于 2006-3-19 21:01:23

皖中汪、江右书生、恭忠全正义等几位本家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这里首先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意见提的极是地方,使我收益非浅.
1.    关于僧莹公年七十四卒的说法看来欠妥.古谱中对于先人年寿的记载常有误处.比如今天我贴出的简谱(三)中,第57世濆公、第70世礼诞公、第73世诚祖公、第74世肇荣公、第75世基华公、第76世由科公的年寿数字都和同一家谱中关于他们生卒年的甲子的记载存在很大出入.有明确生卒甲子记载的情况下尚且有此误差,更何况那些没有明确甲子记载的一个笼统数字呢,特别是那在格外遥远的年代.记得当初我在整理时,曾经考虑过第37世至第43世年寿的准确性问题,然而粗略的排了一下觉得似乎也能说得过去.就沿用下来,看来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妥.虽然在古代笔记(是笔记,不是传奇)中,倒也有过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老人娶妻生子的记载,但一则这些记载是否可信,二则这些老人一般都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至于像南朝累世冠缨之家的僧莹公, 还是恭忠全正义本家提出的意见要更为合情合理一些.
2.    .关于华公幼时孤贫的问题,我想江右书生的解释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我们汪氏家族在两千多年间经历了许许多多腥风血雨的洗礼,隋陈交替之际就遭遇到了一次亡国破家的剧变.不仅如此,我还猜测,即使在华公被唐朝册封为越国公之后不久,他的部队和亲人还遭受到了一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这一点,我想等到明年的时候再细细把资料梳理一下..
再次对各位本家深入思考、热心发表见解表示感谢!只有大家充分地展开讨论,问题才能越辩越明.目前,国内外姓氏学、谱牒学和宗族史学界的专家们对于我们汪氏越国公以前的历史基本都持怀疑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是应该把自己家族的历史尽可能搞得清楚一些、准确一些、充实一些..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的靶子,不揣简陋,我再接着把以前初步整理的简谱(二) 、简谱(三)贴在这里,热烈欢迎各位本家继续发表不同的见解,谢谢!
                      汪茂和   2006.3.19

说明:
1.    这两天我的电脑不知出了什么问题,许多标点符号都不能正确的打出来,以上文件因标点不规范而给本家们阅读带来不便,尚望见谅;
2.    上次贴的简谱(一)中“ 第42世 勋明公”一条中”元帝时以公封戴国公” 一句, “ 公 ”应改为“功”.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汪氏简谱(初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