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10楼(汪传海) 的帖子
谢谢传海本家的鼓励与开导。回 11楼(双子客) 的帖子
难道就只有传海本家一人安慰我、开导我、说句公道话吗?回 12楼(双子客) 的帖子
双子客本家:咱们来这里不是为名,不是为利。对不对?我就被聚贵误扣了点数、金钱值呐!
其实,您的辛苦,不在于有人反对不反对啊!
理解与否,何必太在乎!谁叫咱姓“汪”呐~ 别气馁!我支持你!
误操作!一定是误操作!
大度一点,没事的!
回 13楼(汪寿杰) 的帖子
寿杰本家:有你的这番话,我就释怀了。我前面说过:给不给什么“贡献”、“好评”,我不在乎。但给了又被扣掉,就叫人莫名其妙了。
这两天我反复在想,到底错在哪里?难道得罪什么人了?说老实话:是有点苦恼、彷徨。
好了,到此为止。不再想他了。
谢谢你的慰勉。 你的高尚精神、高贵品德、值得学习,致于其它不要考虑过多,我相信是操作失误。继续努力..........大家一定支持你............
回 15楼(临清汪氏) 的帖子
谢谢本家的鼓励与支持! (承六楼)《 统谱》 简介(6)凡 例
凡例为本谱编写之章程。
本谱以利于“存史”、“教化”、“资治”为主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针。在古谱基础上,大胆创新,增设新栏目,采用新格局,增添新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反映当代风貌,使本谱成为促进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工具。
编写年限
上自皇帝到颍川受姓,下限至公元二00八年六月底止。
编写范围
包括江西武宁、修水、铜鼓,湖北通山县,凡焱公之后裔能联系上并愿意参加者以及一向与之合修的几支。
编排版式
一律横排,往左翻,精装。
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谱头,内容为历届辑谱文献,历代总源流世系,本届续谱记述,人丁分布概况,家规族训,各支派行,当代名人录等。中、下卷为各庄世系。
编写内容
(一)本谱对老谱所载文献有所筛选。
本着“尊重历史,维持原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原则,作如下处理:
历届修谱序言,选择带代表性能反映当时辑谱状况或文笔较好者,每届选一至三篇。人物传记、赞辞、碑铭,视传主功德及作者文笔高下择优录用,并保持各庄大体平衡,以示公允。
凡与本族史无关且因时代变迁而失去保留意义的,如田产契约等均一律不载,只用文字简述其事。
古谱所载封诰、先祖遗训等全部保留。诗文著作选优刊用。
对各地老谱中出现矛盾或出入者,采用找资料核对,开会讨论等办法,决定或兼收之或取舍之。由谱局召集各庄代表大会决定。
(二)本谱新增内容
所有入谱人丁均应填写文化程度、职业、职务、主要业绩、获得荣誉称号及迁徙情况。
所有在世女性一律 写上姓名,出嫁女要写明丈夫姓名及地址。女性的学历、职业、职务和业绩等,均应与男性一样收录。
独生女在家招赘如其子女有姓汪的,应与男丁一样单立条目。
入赘之婿与养子、继子等同,单立条目入谱,但不改其姓名。
当代人的发明成果,著作著述,荣誉奖励,均应详细登记,以复印件为准,选择录用。
本谱增设新秀榜。凡文化程度大专以上,中级职称以上,行政副科以上,农村中支书、村长及当地德高望重,对宗族有重大贡献者,均可收录。
本谱增设赞修功德榜。除交丁费外,所有捐款赞助编修本谱者,其名均可收录。捐500元者,可刊登夫妇彩照(照片大小占1/6版),并赠送全套族谱。捐1000元者,可刊登全家福彩照(占1/2版)、户主简介,并赠送全套宗谱。捐2000元(含以上)者,刊登全家福彩照(占一整版),并为其书写简介及赞辞,赠送全套宗谱。
个人需刊登照片者、为其亲人撰写传赞者,酌收一定费用。
书写规则
(一)文字、文体
一律采用简化字。将古文中的异体字换成常用字。
采用白话文。对老谱中的文言文一律进行加上标点符号、分段、注释等处理。
(二)人名
古人以老谱为准,当代人以各庄交来的登记表为准。排名顺序按派行、长幼定先后。
(三)地名
古地名以老谱为准,必要时附上现代地名,加以对照。现代地名以最新行政区划称谓。切弗以数字代替(如某某村12组)。
(四)时间
除农历外,均用阿拉伯数字。公元1949年以前(含1949年)用中国历史纪年,如:“清光绪某某年戊申五月初六辰时生(或殁)”。
公元1950年以后(含1950年)一律采用公元纪年(如果是报的农历,则写成1952年农历几月几日)。
(五)图表
为使本谱更加精彩生动,采用印照片、列表格等方式。
(待续)
《统 谱》简 介(7)
第一章姓源综述
汪姓是在当今百家大姓中排名第57位的中华大姓。汪姓人群大约占当代人口的0.3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汪的至少有38个,总人口大约在456万。
汪姓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姓氏来源的记载或传说也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本支汪姓出自鲁国公族(姬姓)之后,春秋时得姓。
鲁国是西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周文王灭商后,对有功的亲族及大臣“分茅列土赐诸侯”。四子周公旦封于鲁,侯爵,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鲁公伯禽传考公酋,再十九传至鲁成公黑肱(字廷敬,公元前590——573年在位)。
鲁成公生二子:长子曰武,后继位为鲁襄公;次子曰汪,即我支肇姓始祖。
关于“汪”姓的由来,我氏宗谱上记载了一个富有神活色彩的传奇故事。谱云:“成公夫人姒氏梦游汶水,见白兔入怀,彩虹绕身,感而有孕,期年而生子(湖北通山黄沙铺镇梅田村有一支从江西乐平县金山乡圭湖村迁去的汪姓,其宗谱云:‘二十五月而始诞’。后在网络上搜到一资料,也是这麽说的)。公出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有纹在焉。左水右王,合之而成汪,遂以名之。”这就是说,成公次子生下后,因为双掌有“汪”形奇纹,而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汪”,此时还是“姬姓。
宗谱接着说:“公长而敦敏,有功于鲁,拜上大夫,食采颍川。封为汪侯,又称颍川侯。后世子孙遂以汪为氏。”这就是说,公子汪长大后因诚实聪明且又有功而被封为颍川侯,其孙(三世祖)诵公以“祖字汪之瑞为姓”。从“汪诵”开始,正式有了“汪”这个姓氏了。
本支得姓缘由已经明了,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究。
第一个问题是:“颍川”在今河南许昌一带,而鲁国在山东境内之汶、沂、洙、泗之间,相隔甚远,鲁国的国君怎么能将自己的子孙封在别国的领土上为官呢?几经思索,几经查找,我终于在《颍川辩》中找到了答案。
其一,原来汪所食采的“颍川”,并不是指我们今天的许昌市或许昌周围的狭小地区,而是指颍水流域的广大地区。(文中说:“凡其(注:指‘颍水’)经行流溉之地,皆得以颍川名”)。
其二,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领土犬牙交错,象被封于陈县的陈国及被封于汝阴(今安徽阜阳)的项国就与鲁相连。(文中说:“周时列国之疆,率犬牙相入其地,夫陈项之连鲁封也”)。
其三,春秋后期,战火连绵,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弱肉强食。鲁僖公派兵灭了项国,该国的领土从此纳入了鲁国的版图。而陈项之地,从大的方面叫,亦可呼之为颍川之地。(文中说:“僖公遣师灭项,自此,鲁之西南始际于陈,颍川之为鲁地”)。
其四,汪食采所居,实际就是当时项国之地,晋初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西乡靖仁里一带,其属地还延伸到东南的汝阴、石陵、大房等地。(文中说:“汪氏谱追记上世,吾祖食采所居曰颍川,乃晋初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间,”又说“吾祖食采区”还包括“鲁灭项之后,其汝阴、石陵、大房等处,皆属鲁境,皆得以颍川名之,故曰食采颍川也”)。
第二个问题是:有些专家,如王大良先生在他的著作《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一书中说:“成公赐支子满食邑汪地(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此后,在汪地发展的鲁国贵族便改姓汪氏”。还有专家袁义达、张诚两位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中说道:“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今山东新泰县西北,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汪诵”是一世祖汪侯的“孙”而不是“子”,但从“汪诵”开始有“汪姓”是对的。不过要提及的是,三位专家都提到了“平阳”与“汪地”,并都认为是“公子汪”的“食邑”之所,我认为完全是误解。我个人认为:“平阳即今天的山东新泰县(另一种观点是“今山东邹城市平阳寺镇”)。这是我祖的“诞生、居住之地”,“颍川”才是“封地”(即“采食之所”)。这在古代是非常正常的。
至此,存疑尽已冰释,汪由纹得名,由名得姓的经过已一清二楚。本支汪姓人得姓至今至少有2600年。
编者注:我的这一观点不知是否正确,望广大本家评议。
(待续) 《 统 谱 》简 介( 8 )
(承 前)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上古帝舜时汪芒氏部落,以国名为氏,商朝得姓。
上古的帝舜时有个汪芒氏,前称防风氏。汪芒氏建汪芒国,后成为夏朝诸侯国,守封、禺二山(在今浙江武康县一带)。汪芒是古代少数民族长狄的国名,长狄又称长翟,古代狄族的一支,与汉族有着十分亲密的渊源关系。至禹时,国君防风氏被杀,族人为避祸相率迁至今浙江湖州一带的山区。进入商朝,汪芒氏的后代就以原国名复姓汪芒,后来简化为单姓,以“汪”为氏。
该支汪姓人得姓至今已有4000余年。
汪姓的第三支源自赢姓。
西周时,汪为秦国支庶所封的侯国。古城在今陕西澄城,近山西临猗西南临晋古城。直到战国时,汪国还存在。公元前430年魏文侯伐秦,筑临晋,可能汪国在此时灭于魏。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嬴姓汪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国亡以后才普遍使用汪姓,这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汪姓的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我汪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汪姓人群的事件主要有:北宋金国女真族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民族均改为汉姓汪;元朝汪古(亦称黄掴、雍古)部人进入中原后以汪为氏;清朝满洲人有汪姓,为汉人入旗满化;满洲八旗姓瓜尔佳氏、完颜氏等氏族均有改姓汪者,这些外族汪姓后来多数被同化为汉族。
除上述外族改姓汪姓外,还有一支也值得一提。据《六桂堂丛刊》载: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翁乾度的人,生子六人,都以才学知名,同中进士榜,人称“六桂联芳”。后来他让六个儿子分别姓六个姓氏。长子处厚,改姓冯,堂号敦煌;次子处恭,改姓江,堂号济阳;三子处易,还是姓翁,堂号盐官;四子处朴,改姓方,堂号河南;五子处廉,改姓龚,堂号武陵;六子处休,字伯恭,以汪为氏,堂号平阳。翁乾度为何让六子改姓,其中缘由众说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避难,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此说根据不足。该支汪姓人得姓至今也有上千年的时间。
为了充实本谱的内容,增加本谱的可读性,特将以下文摘附录于后,供众族台欣赏。
(第一章正文完,附文见后。 待续)